金曜日, 3月 31, 2006

[書]艾西莫夫害我徹夜未眠

 啊,我實在很後悔,居然在睡不著的時候,挑了《我,機器人》當作消遣讀物。

 這真是個錯誤的決定。它害我一直睡不了,直到看完為止!

 對於艾西莫夫這本書,我一直僅止於聽說。「機械公敵」我是在往台北的統聯車上斷續看完的,拜此片的盛大宣傳所賜,我知道它的原著似乎是一本叫做"I, Robot"的小說。又因為我喜歡看推理、科幻、奇幻小說之下,也喜歡爬格子、搖筆桿,所以早早添購了《科幻文學概論》,對國內的科幻文學事物稍有一些概念。

 以上都是一些模糊的認知。在翻開本書正文之前,我還對推薦文中「讓我們拋開除了令人暈眩的畫面外什麼也沒有、而且扭曲原著精神的《機械公敵》」深感大惑不解。但是,這個疑惑,在我開始閱讀楔子後,就逐步得到解答──

 該電影根本不是改編任何一個橋段,只是借用故事內的人名或機器人特性。說電影是改編,還真是恭維了。

 書中的每個故事,都充滿了基於機器人三原則之下的各式邏輯推演。主角們與機器人在此命題下鬥智,看似思慮週密的三項法則,在雙方的交戰下,竟是如此漏洞百出。定下三項原則的,是人類,而找出破綻、或是逃避、失智的,則是按照這些理論運作的機器人。機器人狡詐嗎?不可信任嗎?恐怕導致這些結果的,仍然是人類自己。

 即便現代科技並未如同作者所言的發展,但人們對於科技的不信任感,與書中懷疑機器人的情緒仍無二致。網際網路的方便迅速被過度彰顯,因而使人們忽略,強大的工具,如果遭到誤用,將會造成新的社會問題。從「小機」、「轉圈圈」,到「逃避!」、「證據」、「可避免的衝突」,出問題的機器人使人類不知所措,有非理性的排斥者,也有如同凱文博士一樣,反而寧可欣賞機器人、了解機器人的行為模式者。

 但,抽去科技包裹的外衣,把「機器人」代換成普通的人類,這些情節,與其說是人與機器人的交互作用,其實根本就是人性的交互作用吧?忠心不二也好、宗教狂熱也罷,這些不就是人性的縮影嗎?

 這本書看似簡短,卻意義深長。我想,在另一個精神飽足的時刻,我還是會把它一讀再讀,我相信,我會從中不斷得到各式的啟發。

 ps.看到這本書的封面,以及內文版面設計,讓我憶起了老貓先生對於推介好作品的一些看法,不禁備感親切!感謝本書的編輯人員們,各位辛苦了!

2 件のコメント:

匿名 さんのコメント...

I, Robot電影原作是Jeff Vintar的一個劇本,叫做"Hardwired", 曾經給Disney買去,結果膨脹成一部拍不完的怪物,後來又賣給Fox. 以下是他的專訪。

http://www.screenwritersutopia.com/modules.php?name=Content&pa=showpage&pid=2713

他說了,Hardwired比較像傳統懸疑小說的風格,而Asimov寫的短篇都有懸疑plot為主線。既然要寫"I, Robot"的劇本是這麼難,那麼 "The idea was that Hardwired would make a good introduction to the Asimov world."

有空請看完這篇專訪,對I, Robot之所以從Asimov的小說變成一部關連很淡的電影,就會比較清楚了。

Unknown さんのコメント...

感謝Goldmember。這篇文章已經很久了,一直沒有人回應,實在很感謝您提供這些訊息。

以I,Robot原本的面貌,的確難以改寫成為一頭尾連貫的故事。但,電影呈現出的面貌,又太過經典。私以為,除去「艾西莫夫」的大旗,它是個相當好的驚悚懸疑動作片。

再次感謝您。^_^